微信掃一掃
分享給好友
前段時間,職場上流行著一種聲音,說的是建議大家“上班摸魚絕不加班”。
其實說到底,這種行為很符合我們常說的打工者思維:
做一天和尚就撞一天鐘;
6點下班底薪到手就算賺到;
老板給多少錢,就干多少活;
這話聽著來沒什么毛病,但是卻忽略了一個職場上最本質的底層邏輯:
你不比別人多付出更多的時候,就永遠別想得到比現在更好的一切。
這才是“打工思維”最可怕的地方。
想起我之前在深圳工作的一個小故事:
剛剛大學畢業那會,離開武漢選擇南下深圳,不為別的,單純想去外面看看,如果能學點知識長長見識那就更好了。
也是那個時候,我成了職場中千千萬萬個螺絲釘的一顆,但我并不覺得很辛苦或者累,反而能扎扎實實學到很多書本里看不到的知識,甚至很多在武漢聞所未聞的事情,在深圳不過再普通不過。
你總能在深圳書城的南北階梯上看到坐滿了讀書的人,
你也能在紅樹林看到無數個年輕人從你身邊輕快的跑過,
你還能在深夜的科技園看到無邊的樓宇燈光在夜空閃耀。
也是在這個充滿活力的城市,我第一次覺得自己不應該就是滿足于“打工者”三個字。
還記得有一天,那是個周六日,我一個人來到公司加班。
突然,一位大學同學來電,電話里得知他也在深圳,他問我:
你這么拼命加班,老板給你開多少錢?
我如實回答“3500?!?/p>
對方把我笑話奚落了一頓說,就這樣你還去加班?換我早不干了。
這位同學,在大學就是聰明孩子,什么事情有好處就去做,什么事情沒利益絕不多瞧一眼,當然,我非常理解他的思維和做法。
于是,后來我們也沒怎么聯系。
再后來,有次他在微信上突然找我,問能不能轉他300塊錢,我問他現在在哪,他說在龍華三和。
如果有讀者不了解“深圳三和”,不妨可以去百度下,我給他轉了300塊之后,到現在他再也沒有聯系我了,當然,我也沒繼續問他,為什么去了那個地方。
之所以,講這個親身經歷的故事,無非想告訴你們:
其實一個人選擇“打工者思維”也無可厚非,但一定要對自己的未來負責。
總有一天,你要面臨結婚成家、父母老去、孩子長大等種種變化,更要從一人之身成為一家之主。
那個時候如果還想著上班摸魚、下班失聯,一份工作經驗用10年。
這不僅是對自己不負責,也是對雇傭自己的公司不負責,
更是對那些信任和支持自己的人不負責。
這兩年自己也經歷過從“打工者”到更多元化的發展,在和更多的成熟職業人以及創業者溝通中,我發現他們之中的佼佼者,很多人都是從一個簡單的“職場人打工人”,完成了身份的轉變,更有思維上的躍遷。
慢慢地,我發現,很多時候原來那一套打工思維所帶來的局限和陷阱,就是現在很多人的職場天花板。
這里不妨先看看“打工者思維”和“創業者思維”3個方面的差異:
打工者思維更多追求當下的穩定,所謂小富即安,一日三餐飽腹即可;
而創業者思維更看重的是未來更大的空間,甚至可以犧牲一些眼前利益。
打工思維要的是現在,一分錢一分貨的小作坊買賣心態,而創業者思維要的是未來,可能現階段很艱苦,但總比過著一眼看到頭的日子強。
現實生活中,很多人都非常在意所謂價值對等:
給多少錢,就賣多少力氣。
其實,選工作的時候,考慮薪水是最正常不過的,但絕對不是第一考慮因素,而更要看你工作的平臺和你跟的老板如何。
平臺決定你成長的眼界,老板決定你做事的思維。
就拿選擇平臺而言,如果可以,一定要爭取去更好更大或成長型的平臺發展,哪怕人家薪水給的不高,哪怕給他們端茶送水做實習,因為你其實是在投資你自己和你的未來。
曾經有行為學家做過一個調查,在一個公司或組織里,有兩種收入分配模式:
A. 大家付出的勞動都差不多,其他人拿50—60元,你拿55元。
B. 你付出的勞動比大家多一些,其他人拿40—50元,你拿65元。
你會選擇哪一種?
絕大多數被調查者,都選擇了第二種。畢竟誰不想多一點收入?
行為學家由此得出結論:
個人為個人爭取利益的欲望,遠大于群體為群體爭取利益的欲望。
其實每個人在面對利益面前想要多拿一點非常正常,甚至合情合理,但怕就怕什么都不想付出,又想得到最好的,世上哪有這么好的事?
再回到這個元問題,很多人對工作能報以“打工者”思維和態度,無非只是覺得這就是一份糊口的工作而已,這里干的不爽我換下家,可很多時候跳來跳去并沒有解決自身的各種問題。
要知道,你的工作,絕不是“打工”二字這么簡單。
前段時間,羅振宇在2021年“時間的朋友”跨年演講中分享過一個案例:
一個山區小學的校長于海龍,在周邊的幾個山村貼了很多告示,招輔導老師。
為的就是彌補山區學校教資缺乏的問題,告示貼出來,一周時間,80多人報名。
你可能會有點奇怪,村里能有什么輔導老師呢?
結果剪紙的、做豆腐的、做燈籠的、養蜜蜂的,五花八門各行各業的人都來了。
就是這樣一些普通的村民,大家有的,也就無非就是平日里農家謀生的本事。你可能有點泄氣,以為于校長能搞什么創新呢,搞了半天好像也就加了幾門興趣課。
學會磨豆腐倒是沒什么不好,但是作為一個家長,送孩子來學校,不是為了讓他長大磨豆腐呀,孩子將來可是要憑本事考學的,學會磨豆腐,文化課咋辦呢?這不解決問題呀!
精彩的來了。
于校長要求孩子,不僅要把做豆腐出來,還要賣出去,你看,做豆腐就變成了一個很現實的挑戰。在這個挑戰下,學校里原本的各種文化課程就能被融進來了。
怎么把豆腐做出來?科學課的內容就進來了;怎么把各項成本核算清楚,各項收入記錄明白,算術課的內容基本上就涵蓋進來了;別忘了,這些豆腐還要賣掉,賣給其他學校的食堂和周邊的餐館。那么就要寫文案,打動人,語文課就涵蓋進來了。
這和我們上小學時候按部就班的學習模式,是不是決然不同?
你看,教育工作本來是傳統工作,卻總能在別人的手上推陳出新別開生面。
說到底,看的還是我們究竟要如何對“工作”進行定義?
你對教書負責,那就按部就班上到哪里就講到哪里。
你對學生負責,那就抓住人性以人為本去解決問題。
同樣一份砌墻的工作,有人說自己就是個砌墻的,也有人說自己是偉大的工程師。
認知不同了,自然最后的結果也就不同了。
張泉靈分享過一個自己的故事:
她從央視離職自己創業之后,公司要求她打車或者配司機。最開始她就拒絕公司配的司機的建議,說這些事情可以自己做,為什么要麻煩別人。
公司的人就和她說:
你錯了,公司花這么多錢雇你,你的時間是不完全屬于你的。你的時間是很貴的,如果浪費在開車這些低效率的事情上,是在浪費公司的錢和資源。
說到底,身份和價值不同,造就了最后分配時間方式的不同。
可能有人會說了,我現在連下月的房租都發愁,你給我說這個?
那下面說3個能落地操作的建議:
在現在變化這么迅疾的年代,可能一份工作經驗根本用不到10個月就更新換代了,更不談10年了。
如果真的想要改變現狀,不如多總結提煉下工作經驗及技巧,提供工作效率,然后把節省下來的時間,用來學習新知識新技能,爭取成為公司或行業的擁有話語權的人物。
當你擁有了某個領域的話語權之后,這其實變相等于擁有了議價權。
我工作這么多年,從沒見過有那個同事因為平平無奇或者渾水摸魚被提拔上領導的。
如果你真的覺得那些在下班后還在默默工作的都是奮斗逼,那么有一天,如果他們做出成績來并成為你的新上司的時候,千萬不要覺得驚訝。
領一份死工資,那不過是販賣時間換來的而已,但如果是通過售賣技能或思想、甚至是投資他人,從“被雇傭者”變成“投資者”,那樣一來,你能得到的遠不止現在這么多。
總而言之,你要做的是,讓自己通過各種手段和方式去不斷的成長,
而不是在一天天的消耗中自我貶值,最后被這個時代拋棄。
寫在最后:
我知道奮斗者不一定成功,但相比之下,因自己的不努力而讓身邊人受苦的生活,才是真正的不值得一過。
就像羅振宇說的一句話:
“合法掙錢,是這個世界最有尊嚴的活法。”
既然如此,為什么不盡可能創造一個條件,讓自己愛的人和愛自己的人,
更有尊重的活下去?